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目前,《賽爾計劃》公測官宣定檔2023年6月21日,無論你是想和童年老友重聚,還是想了解這份流傳已久的經(jīng)典IP“賽爾號”,都值得參與進來,用自己的體驗,感受“賽爾號”在新時代的全新面貌。

    當人們的XP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熟悉的形象開始發(fā)生“變化”。而所有“變化”類型中最引起討論的那款,往往是官方下場整活的“擬人化”。

    你可以看到童年時的心理陰影,開局時永不吃癟的巴爾坦星人,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巴爾坦娘”,以至于讓你開始反思,比起奧特曼當年是不是更應該支持怪獸。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你可以看到青青草原里國產(chǎn)動畫頂流的“五小只”,成長為更大比例的“五中只”。不再是小羊羔的他們雖然模樣大變,但身為十年老粉的你,依然能猜到他們各自“擬人”之前的對應角色。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但下面這張官方“擬人化”的角色,可能確實會讓你產(chǎn)生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以至于一時間竟然想不起來原型角色的名字。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在你面前的正是帕諾星系赫爾卡星的第二任守護者,戰(zhàn)神聯(lián)盟最讓人信服的領(lǐng)袖,早期精靈三巨頭之一,雷霆守護局創(chuàng)造者,電系元素主宰者,一血五殺記錄締造者——來自“賽爾號”系列的精靈雷伊。當然,這和你童年記憶里的雷伊,似乎產(chǎn)生了一些差別……你記憶里的雷伊,應該是這樣的。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別擔心,有這種想法的并不只有你一個。

    事實上,當“賽爾號”IP開始宣傳全體精靈擬人化的游戲新作《賽爾計劃》時,很多玩家都提出過這種質(zhì)疑。作為絕大多數(shù)中國玩家的游戲啟蒙作品,童年時的《賽爾號》精靈Q版形象實在過于根深蒂固,當官方下場進行“擬人化”后,這些熟悉的面孔突然換了新的模樣,玩家們的不適應以及隨之產(chǎn)生的違和感可想而知。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經(jīng)典永不過時.jpg

    那么,問題也順理成章地出現(xiàn)了:“賽爾號”IP為什么要搞“擬人化”,為什么要讓這些已經(jīng)在玩家心底有粉絲基礎(chǔ)的角色們,穿上一層新的“皮套”?

    答案其實并不難理解。

    首先,在文藝作品與流行文化的范疇中,“擬人化”其實一直有一席之地。這種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古希臘的擬人論(Prosopopoeia),這種哲學概念通常指無生命的事物描述成人的行為。這個“無生命的事物”可以是任何東西,類似國家的概念其實已經(jīng)算是基本操作,有興趣不妨了解一下《黑塔利亞》或《那年那兔那些事》。

    那么,為無形的概念塑造有形的實體,最直觀的效果是什么——傳播。你幾乎可以想象出那樣的場景,為了宣傳某種事物,制定宣傳方案的人們選擇將它“擬人化”。通過各種外形特征突出事物的特殊屬性,最終效果在極具辨識度的同時,還能讓人一眼就能理解,比如廣告史上無可替代的米其林輪胎人。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其次,“賽爾號”的精靈們“擬人化”其實并不新鮮,早在你童年開開心心地進入游戲時,《賽爾號》的精靈們就已經(jīng)在“擬人化”了——如果這樣說有些不好理解,那么你不妨理解成,在設(shè)計之初“賽爾號”世界觀的精靈從來就不是作為玩家角色的附屬品以及所有物,而是擁有獨立且健全的人格,能夠自己做出行動的“人”。

    這絕非空穴來風。從2009年開始正式運營,《賽爾號》就一直是青少年群體最喜歡的游戲之一,那個年代面向青少年玩家的游戲其實并不少。那么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那款曾經(jīng)讓孩提時代你如癡如醉的作品,到底是怎么脫穎而出的?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賽爾號》的獨特之處,首先在于立足“科幻”類目之下無比龐大的世界觀。在遙遠的未來,地球因為環(huán)境危機和資源過度利用,逐漸變得愈發(fā)不適宜人類生存,為了解決這柄懸在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必將到來的能源危機,人類拋棄了一切種族和國別的成見,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們聯(lián)合在一起,經(jīng)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集合全人類之力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擁有自我意識和情感,并且能適應宇宙嚴酷環(huán)境的AI機器人——賽爾。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為了創(chuàng)造者們的福祉,也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xù),無數(shù)艘名為“賽爾號”的飛船載著不同的賽爾機器人飛向星河彼岸,往無垠的太空深處進發(fā)尋找能源。這些承載著人類文明希望火種的主角們,正是一個又一個的小賽爾。當無數(shù)艘飛船揚帆起航離開母星的太空港,賭上文明存續(xù)的“賽爾地外星系探索計劃”正式啟動,史稱“賽爾元年”。

    顯然,即使在近十五年后,《賽爾號》的世界觀都并不過時。這個龐大的計劃甚至有些艾薩克·阿基莫夫《銀河帝國》系列的影子,同樣是為了延續(xù)人類文明,“賽爾地外星系探索計劃”和“第二基地”顯然有著殊途同歸的目的地。這樣優(yōu)質(zhì)的世界觀,對青少年玩家們的震撼可想而知。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賽爾號》順理成章地火了起來。玩家們被龐大的世界觀吸引后,很快就投身進游戲中。官方運營同樣趕上了那波口口相傳的熱度,不斷推出新的游戲事件,在擴充玩法的同時,豐富著龐大世界觀框架的血肉。

    就像所有以年為運營時間計算的長期投入型網(wǎng)游一樣,《賽爾號》的熱度在2009年到2012年間,幾乎達到了巔峰。在這段時期,玩法上“融合精靈”“異能精靈”和“十二挑戰(zhàn)”等大量頗受玩家好評的機制出現(xiàn),劇情上則更是塑造了不少像是雷伊這種只能用超人氣形容的討喜角色。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大約在這個最早期的時間段開始,玩家群體中就已經(jīng)有人不斷“用愛發(fā)電”,通過手繪等各式各樣的方式,在白紙上創(chuàng)作自己喜愛精靈的擬人化形象。玩家們的繪畫技術(shù)參差不齊,但從那些足夠用心又能夠用海量形容的同人二創(chuàng)作品中,我們能清楚觀察到他們對“賽爾號”IP下這些精靈伙伴們的感情。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圖源:半次元@星昊聚源

    與此同時,《賽爾號》里的宇宙依然在不斷膨脹,越來越多的新角色和新故事陸續(xù)登場,精靈“擬人化”的程度也隨著時間不斷深化。

    隨著精靈“擬人化”更新的,還有《賽爾號》里的大量戰(zhàn)斗玩法。這一時期的《賽爾號》正在不斷變得硬核,精靈的養(yǎng)成不再是提升等級一項,“常長老”們還需要培養(yǎng)伙伴們的天賦、學習、體力等眾多養(yǎng)成維度。精靈刻印的出現(xiàn)成功拉高了精靈的上限,擴寬了精靈養(yǎng)成的維度,但也讓很多玩家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周期變得漫長了許多。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戰(zhàn)斗玩法幾乎可以用巨變來形容。不僅有越來越多帶有特殊機制的技能出現(xiàn),屬性上的克制與互補也必須納入組隊策略的考慮過程。一場戰(zhàn)斗動輒十幾個Buff是常態(tài),“打不過就加入”成了玩家在基礎(chǔ)玩法之外,必須學習的額外內(nèi)容。正是在這一時期,不少玩家開始覺得“《賽爾號》越來越難了”。

    但難度的提升不能簡單地用好壞去形容。雖然新手玩家在初次上手時,會在中后期對海量的養(yǎng)成內(nèi)容望而卻步,但大量玩家也開始投入到分析如何配隊戰(zhàn)斗,讓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搭配玩法中。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大量特化專屬能力的配隊出現(xiàn),玩法深度得到了極大幅度的擴充。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圖源:B站@不要臉的狗子

    持續(xù)深化的設(shè)計還有“擬人化”。隨著精靈的背景故事以及立繪越發(fā)向“人形”靠攏,淘米開始乘著市場上“二游”的東風嘗試為這款老IP注入新活力。在《賽爾號》13周年慶,也就是2022年年中的6月,《賽爾號》發(fā)布了十三周年的全新PV,其中大量人形精靈出鏡,雖然有玩家質(zhì)疑“《賽爾號》不是精靈對戰(zhàn)嗎”,但更多玩家還是認為,這波“擬人化”雖然不能說是完美,但確確實實抓住了不同精靈同伴在技能乃至于性格上的特征,更符合當下環(huán)境的審美。

    顯然,《賽爾計劃》正是淘米在確定“賽爾號”IP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前提下,走出的一步大棋。你可以明顯看到,他們沒有一味地將整個《賽爾號》進行重制,只把游戲從網(wǎng)頁端移植到移動端,而是在繼承《賽爾號》經(jīng)典玩法的同時,通過更符合新時代年輕人審美的“擬人化”,用新的外形重新詮釋那些老玩家再熟悉不過的角色。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原版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深度回合制玩法,疊加上新時代審美的“擬人化”,無論是新老玩家,都越來越期待這部作品。前者對這個在玩家群體口口相傳的“賽爾號”IP多少有些天生的好奇,后者則可能希望通過這款作品帶來的體驗,重溫到十數(shù)年前的那份寶貴游戲回憶。

    《賽爾計劃》最先被玩家們夸贊的點無疑是視覺上的完全“擬人化”,玩家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熟悉角色的全新“擬人化”模樣,像是使用Live2D技術(shù)制作的大量賽璐珞風格精靈立繪,不僅在配色和造型上保留了原先的精靈特征,也更加契合上了新時代玩家們的審美。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而在更加細致的玩法層面,《賽爾計劃》在《賽爾號》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較大調(diào)整?!顿悹栍媱潯吩诒A艚?jīng)典回合制戰(zhàn)斗的基礎(chǔ)上,大幅度修改了精靈們的技能機制。如今的精靈們不再像前作中那樣隨著練度提升獲得新技能,而是被玩家獲取時自帶三個技能,一技能可以理解為帶有不同特效的普攻,二技能類似小技能,三技能則可以理解為通常意義上的“大招”。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固定精靈技能位的調(diào)整,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大修。從老玩家的角度分析,這點可以說是調(diào)低了“技能?!钡拇钆渫娣ㄉ疃龋坏珡男峦婕业慕嵌确治?,這顯然能夠降低剛開始游玩時的學習成本,方便玩家快速理解戰(zhàn)斗玩法,更加有針對性地去補強隊伍。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三名主要隊員搭配三名替換補位隊員的玩法,同樣是個易學難精的戰(zhàn)斗機制。如何在合理時機替換角色,用不同機制應對困難的BOSS戰(zhàn),會成為每個玩家必須學習的內(nèi)容。相比較于在戰(zhàn)斗時依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的替換玩法,刻印系統(tǒng)的存在,則要求玩家在游戲開始前就考慮不同角色對應的作用。“3+2”的刻印搭配,要求玩家必須思考如何用“機制”打敗“機制”。例如擁有防反絕技“克制”的巴魯斯,配合上“3涅槃”的“第二條命”,顯然能在戰(zhàn)局中發(fā)揮“1=1>2”的作用。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如何配隊不同的上場角色和替補角色,如何為角色們分配不同的刻印,如何用重要的“屬性克制”針對不同的BOSS,組成了《賽爾計劃》戰(zhàn)斗系統(tǒng)的三層策略深度。雖然技能數(shù)量有所簡化,但玩家們需要思考的內(nèi)容,并不會比在《賽爾號》里低,類似“小屋”和“作戰(zhàn)長廊”的趣味性交互玩法,對于玩家們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顯然,在2023年的今天,想去重溫2009年推出的網(wǎng)頁游戲《賽爾號》,必然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但如果是新玩家對整個“賽爾號”的世界觀感興趣,又或是老玩家想要重溫當年的感動,《賽爾計劃》可能會是那個更好,也更方便的選擇。

    如果說《賽爾號》是無數(shù)上一代中國小玩家們的童年回憶,甚至成為很多玩家的游戲啟蒙,那么這款更加貼近當今游戲市場審美,在玩法上保留《賽爾號》深度卻不冗余的《賽爾計劃》,顯然有可能成為新一代小玩家們,在遙遠未來的“童年回憶”。

    目前,《賽爾計劃》公測官宣定檔2023年6月21日,無論你是想和童年老友重聚,還是想了解這份流傳已久的經(jīng)典IP“賽爾號”,都值得參與進來,用自己的體驗,感受“賽爾號”在新時代的全新面貌。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幾天不見,《賽爾號》也變二次元游戲了?

    公測時間:2023年6月21日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收藏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分享: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