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飛不出去。

    你可能忘了,已故的斯蒂芬·威廉·霍金曾有過新浪微博賬號。

    作為本世紀最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以及宇宙學家,霍金在微博有374.6萬粉絲,一共發(fā)布了21條微博。評論區(qū)里很多人調侃,說一輩子沒想過能和霍金做網(wǎng)友,自己從未離人類科學的邊疆如此之近。

    而名義上,距離這位人形邊疆最近的微博用戶,是王俊凱。2017年11月24日,霍金發(fā)布了生前的最后一條微博。在這條附帶視頻的微博里,他花1分25秒回答了有志青年王俊凱,有關宇宙的一系列疑問。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當然,你不需要懂天體物理學,也能知道這不過是又一場提高曝光度的營銷活動,一切都是為了霍金在2016年提出的“突破攝星”計劃。這個有如科學幻想般的瘋狂計劃,僅在制定階段的籌劃資金就超過一億美元,以至于霍金需要人類社會各界的全方位支持,才有望突破無窮大的現(xiàn)實阻力。

    60年前,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疑問——以宇宙的驚人年齡與龐大尺度,為什么人類從未發(fā)現(xiàn)其他星際文明的存在痕跡。

    針對這個疑問,一般有兩種類型的解釋假說。其中,積極的理論認為,地外文明確實存在,但出于某些原因,它們并不想被人類監(jiān)測到;而消極理論認為,星際旅行本身是不可實現(xiàn)的,所有智慧文明在解鎖對應技術前便消亡殆盡,或者轉向了數(shù)字生命等內化生命形態(tài)。

    在宇宙里開飛船就那么難嗎?這正是“突破攝星”計劃希望攻破的問題之一。

    “突破攝星”計劃的最大野心包含兩點,其一,是將人類航天器的飛行速度提高到光速的5分之1,也就是5年飛1光年;其二,是將人類航天器送達4.3光年外的半人馬星座α星,也就是古中國星象里的南門二星。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圍繞南門二的3星系統(tǒng),曾誕生無數(shù)科幻題材的經(jīng)典作品,比如小說界的《三體》與游戲界的《席德梅爾的半人馬阿爾法星》。理由很簡單,因為南門二是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系統(tǒng),而且它的前2顆恒星與太陽的性狀非常近似。

    如果一定要把星塵比作大海,那么南門二就是維京人的格陵蘭,一個龍頭船所能抵達的極點,而在格陵蘭背后,才是廣袤的新大陸。不過,這個比喻其實并不恰當,因為截至目前,人類的航天技術還遠遠達不到“龍頭船”的級別。

    即使是人造航天器中最快的“帕克探測器”,抵達4.3光年外的南門二,都要走差不多6000年。用海蛞蝓來形容這種爬行速度,可能更恰當一些。而“突破攝星”最瘋狂的企圖,就是把這趟6000年的旅行縮短到20年——一個人類壽命尚且能夠承載的周期之內。

    粗糙地講,“突破攝星”計劃就是利用光壓原理,建造巨大激光矩陣作為“風動力”,不斷推動太陽帆進行加速的過程。熟悉劉慈欣的作品的話,應該不會對階梯計劃里的輻射帆感到陌生。又或者你看過《中國太陽》,里面太陽帆的原理更是近似。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相比攜帶燃料的龐大工質飛船,太陽帆足夠薄,足夠輕,極小的質量能使其在同等能耗下,達到更高的極限速度,而霍金團隊對這一速度的預計是0.2光年每年。

    然而,這是在太陽帆航天器自重僅僅幾克的前提下。哪怕自重僅幾克,讓每個航天器達到極限速度都需要耗能100GW的激光推力,幾乎與全中國光伏能源的總量相當。

    而這樣的航天器,計劃中一次就要發(fā)送成百上千顆。

    地球上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都不可能貢獻如此龐大的工業(yè)與科技資源,哪怕是冷戰(zhàn)時期,處于國力巔峰的美國與蘇聯(lián)也不行。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普遍的意識形態(tài)分裂,以及低效的社會資源分配模式,那么跨星際航行在現(xiàn)階段就是不可行的。

    正因如此,貝塞斯達才沒有在《星空》的太空部分,加入無縫的太空直飛系統(tǒng),甚至不惜頂著更加“割裂”的觀感,也要強調游戲中的重力引擎躍遷技術。事實上,《星空》的近未來太空部分,相比《自由槍騎兵》等經(jīng)典科幻作品,反而更加寫實,并且硬核。

    當玩家從游戲中的太陽系,向南門二的新亞特蘭蒂斯上空折躍時,我們的飛船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旅行4.3光年的距離,而是在空間上實現(xiàn)了一次位置重疊。這是科幻作品提到超光速航行時,必然會涉及的曲率引擎概念。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后方膨脹,前方收縮

    曲率引擎的技術方向,與太陽帆和各種動力來源的推力引擎截然不同。如果說,核聚變引擎與反物質引擎是大功率竹蜻蜓,那么利用重力改變宇宙空間結構的曲率引擎,就是不折不扣的任意門。盡管實現(xiàn)位移的目標相同,但兩者的技術維度并不在同一層面上。

    這也是《星空》世界觀非常高明的一點。

    因為人類的科技發(fā)展,往往就是參差的、非線性的,至少絕對不可能是大部分科幻作品里的“枝繁葉茂”模式。當某個科研領域實現(xiàn)重大技術突破后,相同賽道的其他科研進度,就會因為實用至上的社會生產(chǎn)模式而全面萎縮,或者干脆直接被拋棄。

    也就是說,如果未來真的出現(xiàn)了任意門這種東西,而且任意門技術的成熟時間早于竹蜻蜓,那么竹蜻蜓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會存在,就像特斯拉的大氣無線輸電一樣。而在《星空》里,這項不復存在的技術就是飛船的亞光速巡航。

    參考“突破攝星”計劃,哪怕將一個幾克大小的航天器加速到5分之1光速,都是一項文明級別的巨大工程,遑論游戲中成百上千噸位的巨大飛船。即便在《星空》的世界觀下,小型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已經(jīng)普及,但其產(chǎn)生的推力上限,仍然無法將飛船加速到哪怕十萬分之一的光速,亞光速巡航更是天方夜譚。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有限的引擎推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關鍵的其實是本作NASA朋克所帶來的材料學上限。也有可能,并不是游戲中的飛船不想加速,而是與現(xiàn)代航天科技水平相當?shù)拇w結構,根本沒法支撐長距離的高速星際巡航。

    因為太空并不是真正的真空,盡管密度非常低,而且質量、體積都非常小,但星系之間的宇宙空間里,仍然充滿著大量的氣體與塵埃。對于在星際間巡航的高速飛船而言,這些星際物質就像是大氣層之于隕石,后者會被前者摩擦殆盡。

    以5分之1光速為例,當一艘飛船以20年為周期,從太陽系前往南門二星系時,只需要撞到一顆1毫米寬的塵埃,這艘飛船就會從宇宙中徹底汽化消失。因此,選擇在宇宙塵埃密集,甚至還有各種大型天體的恒星系之間進行巡航旅行,無異于是花樣自殺。

    就算到了星際物質稀薄到絕對不會撞上的宇宙區(qū)域,其中存在的氫、氦等氣體粒子,依然會像大氣層一樣摩擦飛船的前端,造成持續(xù)性的船體損傷,以《星空》中的輕薄護盾,恐怕連低倍率的光速航行都無法做到。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星空》中的人類科技有些畸形,為什么人們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重力躍遷了,但材料學和引擎推力卻幾乎沒有長足發(fā)展。但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樣,人類的科技發(fā)展從來不是線性的,正相反,這個過程往往是狹隘的,而且經(jīng)常伴隨著極高的沉沒成本。

    一句輕描淡寫的“科技樹點歪了”,就能葬送一個高級文明的星海夢想。這樣一來,費米悖論似乎就能解釋的通了——絕大部分的文明都死在了自己出生的搖籃里。

    而《星空》中的人類文明形態(tài),則是另一種偶然的必然。偶然在人類意外獲得了重力躍遷,必然在重力躍遷技術也成了人類文明向前發(fā)展的桎梏。說是天性如此也好,還是外力作用也罷,重力躍遷技術實際上沖淡了星際探索的黃金精神。

    因為從地球到南門二星系,不再需要團結整個人類文明的力量,將一塊幾克重的小組件加速到光速的5分之1。在重力躍遷技術的加持下,人類再次回到了在新大陸跑馬圈地的大殖民時代,乘風破浪的地理發(fā)現(xiàn)早已成為了歷史。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甚至在《星空》的世界觀里,星際層面上的大航海時代,根本就沒有發(fā)生。

    當你第一次觀察《星空》中的文明形態(tài)時,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停滯不前的世界。聯(lián)合殖民幾乎原封不動地沿襲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貧富差距與官僚冗余,而自由星聯(lián)則繼承了自由主義泛濫以及隨之而來的民粹亂象,至于霓虹城的問題那更明顯不過。

    但這種缺乏想象力的表現(xiàn),實際上正是《星空》世界觀的特點。因為在《星空》的背景當中,人類的星際航行技術本身就是一次機械降神的意外,而不是通過文明層面的生產(chǎn)關系變革逐漸積累的結果。

    舉個例子,游戲中并不是沒有通過改變生產(chǎn)關系實現(xiàn)星際旅行的情形。在一艘叫永恒號的舊地球殖民船上,你可以發(fā)現(xiàn)一群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星際拓荒者。他們的飛船使用核聚變巡航的方式,在星際間爬行。

    即便用引力彈弓縮短了行程,永恒號抵達游戲中的定居星域依然花了將近200年。在這200年的時間里,這艘船上的人們恪盡職守,無時無刻不忘人類使命。嚴苛的生育與物資配額遏制了人的天性,年輕人的一生就是在一個崗位上變老,每有一名新生兒降生,就有一位老人默默地選擇死去。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在一艘船上度過一生

    不惜一切代價,前進,前進,前進。在人類的未來面前,沒有什么值得與不值得的討論,一切為了前進。正因為《星空》的世界如此原地踏步,永恒號的集體主義光輝才顯得彌足珍貴。然而在200年盡頭的新家園,迎接他們的卻是新的地契和霸王勞工合同。

    到了這個地步,應該不會再有人懷疑貝塞斯達在構建《星空》世界觀時的用意了吧。

    時間回到2017年11月的下午,王俊凱把一生一次的提問機會,留給了“人文”。他問霍金,在探索宇宙未知的同時,人類的許多文化傳統(tǒng)會有怎樣的變化?

    霍金的回答有兩個層面,一方面,他認為音樂、藝術是人類本身的美學本能,不會隨著文明尺度的變化而消失;另一方面,作為探索者與思考家,人類的先驅者更應該改變的是固有的社會形態(tài),要對未來的生活方式抱有充沛的想象力。

    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霍金在2016年注冊了新浪微博

    而在《星空》這款游戲里,你確實可以找到霍金答案中的兩種表現(xiàn)。一方面,人類的傳統(tǒng)文化不斷繁衍發(fā)展,讓定居星域變得豐富多彩;但另一方面,人類卻沒能通過自我變革,實現(xiàn)人性的升華,以至于一切的一切就像發(fā)生在一顆巨大的地球上一樣。

    如果沒有又一次的機械降神,也許定居星域的人類注定無法走出這片無垠而荒蕪的星空。又或者,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共同的假想敵人,抑或一個共同的偉大理想。但無論如何,星空就在那里,它不會朝你走來,只會離你而去。宇宙大爆炸的余暉把星空推得越來越遠,直到一切陷入絕對的寂靜。

    無論人類生活在仇恨與撕裂的昨天,還是生活在一往無前的明天,都不會影響今天的星空,它只是一束又一束殘存在虛空里的光而已。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收藏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分享: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