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電子游戲:游戲界中“非游戲”類型的崛起
- 來源:3DM新聞組-druiber
- 作者:newtype2001
- 編輯:newtype2001
如果我們概念定義中的“游戲”不是游戲,比如說它是一個瓶子!那會怎樣?開玩笑啦。
我們可以查字典,找到游戲的定義,但字典給出的定義全都是陳詞濫調(diào),近幾年來,游戲已經(jīng)被多次“重定義”,游戲的概念已經(jīng)向新的方向擴展。從前,游戲的定義非常簡單:《超級馬里奧兄弟》是游戲,《魔域帝國》是游戲,并不存在模棱兩可的存在,比如說,沒人會覺得《毀滅戰(zhàn)士》是應(yīng)用軟件,同樣也沒人會覺得Excel和PhotoShop是電子游戲。
然而現(xiàn)在,《親愛的艾絲特》《回家》《三十航班之戀》,更不用提眾多十一區(qū)文字冒險游戲/圖像小說。許多人都認為它們不能算作是游戲,不認同它們的制作方式,不承認它們是“真正的電子游戲”。它們都有一定程度的互動性,它們都有一定的故事劇情,有的時候也存在主角死亡游戲結(jié)束的情況,但更多游戲中唯一的游戲結(jié)束方式就是玩家自己放棄游戲。這些作品沒有給玩家提供太多選擇,也沒有帶來多少挑戰(zhàn),不用靈活的操作或者快速的反應(yīng),玩家不需要面對任何競技或者目標,只需要簡單地體驗劇情。
這種“算不上是游戲”的游戲中的最典型作品,有一款《史坦利的寓言》,它算是提供了一定的選擇,有某種程度的謎題和迷宮,有不同的結(jié)局,但事實上玩家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沒有明顯的意義。這種感覺本身就是游戲的目的。這款游戲中有9分鐘的時間里玩家只能走一條路,幾乎沒有互動,沒有任何挑戰(zhàn),沒有任何謎題,甚至沒有什么劇情,它只是給玩家傳達了一種抽象的概念,整個通關(guān)時間只有12分鐘。但是簡短的游戲時間卻并不等于同地下的游戲品質(zhì)。如果質(zhì)疑這款游戲的游戲性的話,那么也可以同樣質(zhì)疑《使命召喚》的游戲性:大多數(shù)游戲場景都是預(yù)先安排好的,玩家只需要跟著跑步,看著AI隊友裝牛逼,就可以獲得完整的劇情體驗,不需要任何積極參與。
筆者在此并不是想咬文嚼字,并不是非要揪出游戲的定義,而是想進一步探討電子游戲與其他娛樂媒體的界限。只要是具有互動性的娛樂媒體,就可以算是游戲嗎?那種選分支翻頁的故事書也算是游戲嗎?某種意義上是的,但它更多意義上是書。同理,沒有分支的游戲,是不是也可以被認為是小說,漫畫或者電影呢?我們是否還有必要給游戲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這是游戲,那個不是游戲,那個是“有點像游戲”。更重要的問題是,真的有人在乎游戲的定義嗎?真的,誰在乎游戲的定義?除了一些心懷不軌的引戰(zhàn)噴子,覺得自己玩CF巨有優(yōu)越感,別人玩的東西根本就不是游戲。在電腦上的特定娛樂方式真的可以讓人高人一等并引以為豪嗎?
筆者一直認為,游戲和其他娛樂媒體一樣,是一種藝術(shù)。但許多人都經(jīng)常提問“游戲真的可以算是藝術(shù)嗎?”事實上這個問題很蠢,因為藝術(shù)這個概念完全是我們?nèi)祟愡@個物種自己定義的,一個人的屎尿屁在另一個人看來可能就是藝術(shù)。所以,如果我認為《回家》是一種藝術(shù)的話,我不需要在乎其他人的想法。如果我正在玩小眾文字AVG,有人告訴我說:“這不是游戲”我是絕不會因此而停下不玩的。所以不要讓其他的人的意見左右你的看法,沒人有資格定義什么是游戲,誰是玩家。只要你覺得好玩,它就是游戲,無需在乎它的準確定義。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