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傳統(tǒng)車企對純電汽車不再激進
- 來源:網易科技
- 作者:晚點LatePost
- 編輯:豆角
加大對混動車型的投入,是當前海外傳統(tǒng)車企向電動化轉型的一條更溫和的路徑。本周,豐田、Stellantis 先后宣布未來幾年將在巴西投入數十億美元生產混動汽車。
豐田一直堅持混動車型才是未來主流。其北美 CEO 近日稱,“與其將資金浪費在純電動汽車上,不如直接購買碳積分?!? 豐田對電動車的態(tài)度來源市場表現(xiàn),其混動車型 Prius、RAV4 在北美的銷量一直居高不下。
還有通用、奧迪、福特、捷豹路虎等傳統(tǒng)車企也明確擴大混動產能。奔馳雖然沒有類似計劃,但將其電氣化目標推遲了五年,并表示未來十年將繼續(xù)更新內燃機汽車產品陣容。
海外傳統(tǒng)車企不再急著走向純電市場,原因大致相同 —— 到今天電動車在多數地區(qū)還是依賴政策激勵的產品,潛在市場需求不足以讓這些傳統(tǒng)車企 “顛覆” 業(yè)已成熟的研發(fā)燃油車經驗、長期建立的供應鏈關系、大量圍繞燃油車搭建的制造和銷售網絡。
相比之下,中國車企的轉型決心和投入要大得多。即便 2024 年國內市場價格戰(zhàn)持續(xù),出海遇阻,中國車企也愿意為更大的市場繼續(xù) “卷”。過去政府實施了十余年的新能源購置補貼并免征新能源車輛購置稅,政策刺激下,規(guī)模效應漸成。
中國已經構建了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及充電設施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并把控關鍵環(huán)節(jié)。受益于固有的供應鏈優(yōu)勢,降低了物流、勞動力成本,與美國、歐洲等西方市場相比,中國電動汽車制造業(yè)具有 20% 的成本優(yōu)勢。
但在海外,據調查機構 Auto Trader 最新報告,在英國,購買一輛電動車比同等的燃油車貴 36%,且 47% 的消費者認為充電樁不足。二手市場上,三年內的電動汽車價格減半,而燃油車僅損失原來價格的三分之一。
電動車更高的維修成本也是買家的潛在擔憂。今年 1 月,美國租車公司赫茲表示,因電動車的維護成本高,將出售其美國車隊中的 2 萬輛電動汽車,并重新轉向燃油車。據市場調查機構 Gartner 最新報告,預計 2027 年純電汽車的平均生產成本將低于同級別內燃機汽車,但平均維修成本將增加 30%。
消費者的顧慮讓更多電動車留在經銷商手里。據 Cox Automotive,去年 12 月初,美國新車庫存周轉天數 71 天,為 2021 年初以來最高。當時由美國 3000 多家汽車經銷商組成的聯(lián)盟上書拜登,要求放慢推廣電動汽車的步伐。
無利可圖是汽車產商放棄激進轉型更現(xiàn)實的原因。福特 2023 年凈利潤 43.3 億美元,但在電動車業(yè)務上就虧損了 47 億美元。對電動車僅占集團總銷量十分之一的奔馳來說,電動化也未能貢獻收益。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