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兩日破6億的《魔獸》 為啥在美國遭遇惡評?
- 來源:好奇心日報
- 作者:newtype2001
- 編輯:newtype2001
影評人羅杰·伊伯特在評論 2005 年的游戲改編電影《毀滅戰(zhàn)士》(Doom)時說:「我沒玩過這個游戲,我也永遠不會去玩,但我知道不玩它是什么樣的體驗,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這部電影就像是有熊孩子闖進來用了你的電腦,還不讓你碰它?!?/p>
雖然伊伯特不是游戲玩家,但他的這句話,說中了游戲和電影的根本差別。有一個比喻說,玩游戲就像是你親自在一座新的城市里溜達,但是看一部游戲改編電影,就像坐旅游巴士,它帶你上哪兒你才能上哪兒。
這就是游戲和電影的本質(zhì)區(qū)別,前者強調(diào)互動,后者只是旁觀。電影很講究觀眾對角色的情感認同,需要觀眾把自己代入到銀幕上的那個人物。但游戲根本不需要建立認同感,因為你就扮演著那個人物,你就是他。
我們在玩游戲的時候,已經(jīng)親自扮演過這個人物,現(xiàn)在他登上了銀幕,由電影賦予他某些性格,這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從人物身上間離出來,認為電影所賦予的性格不如自己親自扮演時真實細致,這就是認同感的削弱。
小說、戲劇、漫畫改編成電影就沒這種障礙,盡管表面上這幾種藝術形式和電影的差別更大——至少游戲和電影都是視聽娛樂——但小說、戲劇、漫畫、電影在角色和讀者/觀眾之間建立認同的機制是相近的。
還有另外一些重要的區(qū)別,比如游戲已經(jīng)發(fā)展出獨特的視覺美學風格,它的地理、建筑、人物造型、化妝、兵器設計,都和電影追求的寫實格格不入,在將游戲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如何處理這之間的鴻溝呢?處理不好的話,會產(chǎn)生在大銀幕上看別人打游戲的廉價感。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